(Time 杂志年度人物:Mark Zuckerberg)
对于那为数超过5亿的面子书用家来说,我很怀疑会有多少个能够彻底领会到 Social Network (中译:社交网络)里头的恩怨与情仇,又有多少能够真正享受这部长达120分钟,没有爆破飞车谈情做爱场面只有对话连篇口沫横飞的大卫芬奇 (David Fincher) 电影。
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没有基本认识,如果你患有这个时代普遍存在,所以完全无需感到自卑的 Attention Span Disorder (即注意力无法集中症侯群),如果你入世未深到还相信友谊万岁万岁万万岁那种程度,对不起!你是不会喜欢这部电影的。或至少,你不会认同。
这部电影的好坏,如果让我来评断,有其技术性的偏袒,毕竟曾几何时自己也过着那个Wired-In(指 programmers 在全神贯注编写程式的废寝忘食某种仿佛入魔的状态)的生活长达数年之久。此番观赏《社交网络》,关于片子里的妒嫉、猜疑、背叛及不安,比较起行外人士,就多了许多的感同身受,还有随之所而来的苦涩滋味。但是若谈到普罗大众能够对戏中的角色的遭遇起多少的共鸣,我则是不看好的。就像戏中当那一对孪生 Winklevoss 兄弟向大学校长投诉点子被主角 Mark Zuckerberg 盗用时,他老人家根本无法了解这有什么大不了一样,这是一个外人无法进入的神秘国度,里头的大是大非也是作为一个纯粹科技消费者--相对于另一头的科技创造者--从来都不关心的芝麻绿豆。用家们最在意的只是面子书的运行如常及自己页面的点击率,还有那些我拍故我在的相片之上载及览阅。至于谁是Zuckerberg,那是犯不着伤脑筋的。
可是我却认为这是续 Fight Club 以来,导演大卫芬奇最好的作品,其成就甚至凌驾于The Curious Life of Benjamin Button 之上。Benjamin Button 很大程度是用金钱堆砌而成,为了让戏中的生命周期之逆行变得可信,导演用了150,000,000 美金来打理 Brad Pitt 脸上的皱纹。这种银子戏码我一向兴趣不大,所以也是看得敷敷衍衍,随便随便。这回拍摄《社交网络》,大卫芬奇只花了三分一的资金,却拍出了那个久违了的说故事的架势,看来金钱与创作水平委实不是以一个正比例的标准存在。
到底现实中的Mark Zuckerberg 是何许人等,我无从置评。但是单从电影以及可以到手的资料看来,他是确确实实地背叛了他的挚友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纵观那些真正已经和电脑、网络、科技划成等号的公司发迹史,有哪一些是保留着当初组成期的人事雏形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道理,放诸天下各行各业,皆能说出个道理来。兄弟情谊在商业利益挂帅的大势下被逼俯首称臣,就算没有 Sean Parker (Napster 音乐分享软件的创办人之一,但那是咸丰年的事了,20岁以下的年轻人未必听过什么是 Napster)这个角色的介入,Mark Zuckerberg 及 Eduardo Saverin 哥儿俩的破裂只是迟早的事。因为 Saverin 能做的只有在金钱方面的资助(尽管区区的1万九千比起那后来的50万美元下是如何的卑微)而 Zuckerberg 能做的,则是将梦想实现,即执行上的一种绝对能力。所以,若讨论 accidental (意外性)这个课题的话,Saverin 的致富才是侥幸中的侥幸,意外中的意外。
(Zuckerberg 戏中造型)
但当然,电影终归是体现弱者及强者实力之悬殊,进而营造善/恶二元化的一种载体。即使是大卫芬奇,也无法免俗地将 Saverin 及 Zuckerberg 的角色设计成那么强大的一个对比,来博取观众的共鸣。Saverin 的造型极度讨好,浓眉大眼之余处处流露一种童真,女性观众会不期然地对这个角色产生一种母性的关爱,进而牵引出对 Zuckerberg 的不以为然,甚至愤恨。而Zuckerberg 冷峻的眼神,连珠炮发的说话速度,以及那个将头倾斜 45 度,怔怔望着对手的爬虫类脸孔,更是令观众进一步相信:Devil is in the House,进而把心中一票都投给了Saverin。
毕竟成就是会招惹嫉妒的,而普世价值观不认同年轻致富一事。对常人来说,这群手指飞快敲着键盘、昼夜不分编写程式、嘴里呢喃着仿佛外星语言电脑专有名词、眼神总是回避旁人的痴人们根本不配得到那么大的财富,那么多的光芒,所以才有这样的电影,这样的描写。想当年,世界首富 Bill Gates 这个电脑奇才年轻时在媒体里也硬是被人妖魔化了大半辈子。此君近年来将终身财富捐赠出来成立慈善基金拯救世界,是一种书生型的抗议宣言,也是狠狠地刮在那些攻击过他的投机份子脸上的一巴掌。
诚如电影海报上所言: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Mark Zuckerberg 的访谈,注意他是不大眨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