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8, 2011

观影记(十一):路易。马勒的黑与白

原来写与不写,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是那么地难以定夺。

何解?因为怕。

何惧之有啊?

怕言之无物人云亦云啊。又怕今日之言禁不起明日的反复推敲。更怕那语塞之苦,只因自知走笔钝挫,而又生性挑剔,一篇文章写下来就是斟酌不断天昏地暗,所以怕写。

但不写,也怕。

怕生命中所读所观看所聆听到的那些美好事物,终是要被遗忘。怕那记忆的脆弱,于是想要留下记录。怕做一个感官玩乐至上的庸俗之人,不甘于只沉溺而不反思,所以想写。

写什么不是问题,反正文化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要写得多广多深才是至为扰人之处。偏偏自己又有着“如果喜欢那个人就想要看完他的作品才算是做好功课”的执著,所以往往就会陷入没完没了的境界(当然,在这里得要澄清,这种没完没了有时是蛮享受的一件事)。

(路易。马勒)

就拿最近过的日子来说,自从个多月前看了法国导演 Louis Malle 那套 Au revoir les enfants (再见,孩子们)之后,心中就一直挂念着那些湿冷,灰暗,破旧,孩子们因寒冷而冻红的脸庞,那些冬天罕见的阳光撒落,还有教课室里主角被纳粹军带走时他座位前徐徐升烟的黑色暖炉。于是遂搜出早前网上订购回来的 Louis Malle 电影套装,开始细看里头的另外四套电影: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Les Amants,Zazie dans le métro,Le feu follet四部中最喜欢 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译:通往绞刑台的电梯)及 Le feu follet (译:心火)。对 Les Amants (译:恋人们)感觉平平,虽然女主角 Jeanne Moreau 的演出超标的好,尽将红男绿女们那种激情之后患得患失的心情诠释得无懈可击,电影的结尾竟然跟那部 Dustin Hoffman 饰演毕业生的 The Graduate 同出一辙,偶有此类发现,实为观影一乐也!至于那部 Zazie dans le métro (译:在电车上的Zazie)嘛,我坦白从宽:没看完。因为实在跟其他那几部的风格相去太远,跑的又是卓别林那种 Slapstick 路线,对于在周星驰无厘头文化中长大的自己来说,Zazie 那一套早已不过电了。后来在网上再作功课时,才发现到风格多变向来是路易.马勒的招牌动作,此君不喜重复自我(Ego 有够大),我也只是带着朝圣的心情而来,不强求每部作品都喜欢,但是就是希望将可以搜到都看完。于是就到Amazon将另一套的路易.马勒也订购下来,留待他日再续前缘,一窥究竟。


喜欢 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并不是因为里头 Miles Davis 的配乐。这对于我这个爵士迷来说,是有必要先说明的(因为 Miles 做得比这个配乐好的作品实在太多太多了),尽管当初知道这部戏的确是因为Miles Davis 的大名所致。在电影中的声与色,确是做到了相辅相成的化境,但是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啥留意 Miles 演奏得如何如何的,目光完全地被里头那么精明干练冷静沉着而又(alas!) 那么倒霉的 Maurice Ronet 所吸引,Jeanne Moreau 在街头寻寻觅觅情郎的那一份痴,倒有点令我胆跳心惊,可信度高,倒真的是“残”不忍睹,那份心焦如焚到了后来就接近疯婆子寻夫的感觉,很难令人代入角色了。反倒那个饰演枪杀情妇枕边人却被命运大神作弄困在电梯内的 Maurice Ronet  ,眉头深锁,香烟一根一根猛抽的焦躁模样,倒是达到了一个令观众如我者感同身受,如亲临坐困愁城现场,冷汗直流的境界。难道是因为那句俗话 “大家都是男人,我了解你的感受” 所致?


原来无论为情为人,最可怕的不是那些因情之名而闯下的大祸,而是一旦陷入这个迷阵,翻身无望的那些煎熬时分,就算口里大声说出无怨无悔,心里难道就没有那么一丝丝怀疑?没有那可能是一闪即逝,从内心深处那些阴暗处,鬼影重重角落发出--这样做,值得吗?--的终极审问?在情欲游戏中,翻云覆雨的快乐日子不考验,反倒是末日将近妖孽四伏的危机时刻才见真性情。若计划付诸行动任务成功,扬长而去后从此风平浪静过着幸福快乐日子,那么可能(记得,是可能,不是绝对)就是人间天堂在望。可悲的是十之八九末日必将降临,众位玩家无一幸免,终将逃不过那一场又一场的审判及严刑拷打。正所谓就算自宫,未必成功啊。所以玩火者自焚的道理还是有的。


 Le feu follet  里的 Maurice Ronet 


至于那部 Le feu follet ,说的是思考自杀,大作存在主义文章的故事。是的,主人翁最后付诸于行动,并没有让我这个观众失望。不想看到他不死,是因为他真的是没有活下去的意愿。如果这部剧本的结局是另一种好莱坞调调,说主角在他死前探望了那一众已经选择了过庸俗日子理想不再 comrade同志们,听了他们一番劝说后,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的大团圆结局,那么观众如我者就会有想死的感觉。


这是路易.马勒自己承认最为满意的执导作品,也是 Maurice Ronet 的演艺生涯中的顶峰演出。黑白片的色调,拜新世纪的数码修复技术所致,光暗格外分明,无论是好的坏的,都更加的彰显无遗。戏中主角的独白与忧郁眼神如何如何令人心醉,取镜如何有张力之类的,我不是很在行说这些闷话。


看电影对我来说,是私活。注意的反倒是一些银幕前后的芝麻绿豆。我在电影里的小满足就是看到主角自杀前的那个小动作,他尽然先将书看完! (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道具组没有将这本书的褶痕处理好,因为paperback的书被翻过是会有褶痕的,而那本书明显的是只翻过最后数页。这是技巧层面的问题。我也是有够挑,我知道。)我心想,对于书本的迷恋如果真有到这种程度的话,你不是已经找到一个最基本的活下去理由了吗?就算现实如何不堪,那无穷无尽的浩瀚书海,不是也给了我们另一个生存空间吗?当然,如果,导演安排他这样没死的话,我一样会想死。


道济群生录


其实如果有所谓希望可企及的人生智慧的目标一事的话,我希望我是能够达到一种尊重他人对生死之选择的那一种豁达。无独有偶,近日也在读着台湾作家张万康道济群生录,说的恰好是完全相反的,一种“就算是(真的,不是比喻)惊天地,泣鬼神,我也要活下去”的故事,我也读得津津有味,完全可以体会到且认同那股蛮牛般的求生意志。书中的老迈爸爸同时身患肺炎积水器官肿胀癌症,却不肯赴死,被问到为什么要活?他呛声回话:为什么要死?一句话就可叫那群娘娘腔存在主义者为之语塞。这对我来说,又是另一种境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