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观影记(五):基本电影功课 PART 1

其实端的是难以取舍。

若真的要在这个岁末做个“你死前必看的一百部电影” (100 Movies That You Must Watch Before You Die) 之流派的分享文章,还真是太难。因为肯定不只一百部。但如果不限定一个量,又担心会没完没了的。拣选是一个问题,讨论的深度也是一个取舍。进退两难的是:很多电影要写嘛,印象已经淡化;重看嘛,又怕没这个时间供挥霍。要深度讨论则另外又需要时间做功课,翻出资料来做整理。只是供个电影名称的话,又看起来有点诚意不足。结果就只好这样了:纯靠印象来写,篇幅不限。暂定中文及英文电影各一百部,外语片随缘,想到就写。计划是一年内完成,每次写好五部就上载。希望能够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观影成长吧。因为这样子看啊看的,不去好好想一想的话也真是蹉跎岁月,不思进取的。人的记忆本来就不堪一击。你喜欢一件事物,总得要做一些事来它,不然怎么有资格称得上个“迷”字。等到盖棺定论的那一刻,你说你喜欢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我来说,那就是尴尬了

*我都“尽量”不附上中文译名,因为那是展现人类低能一面的犯罪证据*

1. The Godfather (1972)




90年代初,盗版VCD初现市场,第一部买的就是这套《教父》。The Godfather 片长近三小时,以VCD的容量来计算,自然得耗上三张碟才能容纳。那时 VCD 每片单价为RM10,那么这套盗版我就花了RM30 来购买。(注:2010 年,教父的 DVD 老翻单碟版售价为 RM10 至 RM13)当时 VCD Player 还没出现,只能靠电脑播放,画面若以今时今日的 Blue Ray 水平来看,简直就是垃圾。问题是:为何我会掷钱买碟?答案是非常Nineties的。

中学的时候看了为数不少的偶像杂志,那时最流行在书中附上一些偶像们的喜好问答(诸如你最喜欢的颜色消遣音乐电影之类的)。印象中有不少的人(好像也包括 Leslie)提到 The Godfather,于是乎就埋下了那么一颗种子,若干年后开花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生命确切地是处处暗藏玄机,只要你细心留意。

对于电影,印象最深的那一幕并不存在,因为太多太多经典。许多年后的港片《古惑仔》吴镇宇饰演的歹角靓坤时的沙哑声线就是模范了教父Don Corleone (Marlon Brando 饰)。当初是先看古惑仔,后看教父,从中也就体验了那“发现的乐趣”。尽管是属于一套黑道电影,里头的暴力其实并不彰显。枪战场面是有,但就保留在 practical & functional 的那个层次,最血腥的部分与一头动物有关。全片精彩处处的是那些一场又一场的“讲数”(即谈判)。杜琪锋的《黑社会》中一众长老们在暗室内就社团选接班人一事针锋相对的拍摄就令人不得不想起《教父》,纵使个人认为那个“请茶!”的部分实在是杜氏的神来之笔。后来《无间道2》里头饰演黑道二代的吴镇宇(又是他!)也翻炒了教父幼子 Michael (Al Pacino 饰)的角色,所以这套电影对于电影人及观众的影响,实在不容小看。年轻人爱看电影,却未曾看过The Godfather 的,赶快补足吧。


2. The Godfather: Part 2 (1974)




到底中学生看不看得懂《教父》系列,我没有一个定案。但是不怕!因为有的戏值得一看再看。第一次看不懂,多看几次也就懂了。诚如台湾文评作者唐诺曾写过的:启蒙我们的书(附:电影也是吧?),一般不会太好,太好的,也不可能看得懂。坦白从宽,我是在第三次看才掌握了完整的来龙去脉的。当然,英文字幕居功不小。中学生最爱问如何将英文学好,其中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多看英文电影DVD,但就得舍弃中文字幕不用而选用英文字幕。太多生字?查字典咯。太麻烦?Then This Conversation is Over. 

其实《教父2》有一半是属于前传性质的戏(所以无间道 II 根本就没什么 ), 首次观赏的感叹号就在饰演年轻版 Don CorleoneRobert De Niro 身上。年轻观众对De Niro的印象可能就是那个荧幕上暴怒型的糟老头一个,但是在《教父2》的那个年头,De Niro 可真的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这次的选单中我特意选出了六、七十年代的经典,心里头总是纳闷:为何比较起来同年代的中文电影现在重看感觉总是那么寒酸?想来也是因为我们华人的世界观与洋人不一,尤其是那个时候的“东方好莱坞”邵氏植根在香港,什么都讲究速度低成本,结果就流水账般一年几百部地拍。

最大毛病在哪里呢?个人认为在于编剧。诚如倪匡说过的,他为邵氏写剧本三天两头就可以交货,袋袋平安。这样的作业方式又怎么比得上美国好莱坞那种只是编剧就可能花上好长的一段时间的严谨制作呢?有兴趣收集《教父》DVD 全集的朋友可从 Amazon.co.uk 直接订购,五碟装(包括《教父》三部曲及两张花絮)包邮费 RM100以下既有成交。 投资吧!这种价位还买老翻就笨了。


3.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如果有所谓的 Desert Island DVDs (附:指的是若你流落孤岛,你会带备哪几套电影度日) 这类选单的话,2001: A Space Odyssey 肯定是影迷们的大热门。在未懂得使用网上邮购电影之前,已经在光碟行以奢侈价 RM70 买下了这套片的正版双碟装 (注:2010年,同样货色可以 RM30 以下从 Amazon.uk 购得)。

谈到这部电影,我想起了中学那段常常结伴到朋友家过夜的日子。那时还是录像带时代。到达友人家一般已是入夜时分,最便宜的娱乐就是到附近的小店租借录影带回家观赏。记得每次都会贪心地连挑两三套,可是总是在第一套还没播到一半我们都已经睡去哈哈。此部片子也不例外,记得好像是因为友人的大哥高度推荐下租了下来,不消说大家顶不了15分钟就睡得天昏地暗(为何?你看看就知道)。但是只要挨过首三十分钟,等到那个红眼睛出场,看下去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心寒。

此片是 Stanley Kubrick 名垂千古的大作。剧本由导演和科幻小说家 Arthur C. Clark 共同编写。小说好看,当年我读过后对天文学萌生了好大的兴趣,也是唯一我重读的少数 Science Fiction (科幻小说) ,后来甚至在大学的结业报告也用上了与此片有关的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题材。青年朋友要观赏此片时要记住,请务必要挺到那块骨头掉下来的时候啊!加油!


4.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说的是疯人院里的故事。主角Randle Patrick McMurphy (Jack Nicholson ) 住在疯人院里却不疯。因为要拍一群疯子,戏里就有了好多群戏。一向来都很佩服好莱坞的群戏,此片中的疯人有口吃的、患燥狂症举止仿若孩童的、妄想症的、教授型的、还有那个六尺七寸的印第安巨人,但就每个人都有戏,每个角色都有发挥。我认为 McMurphy 的角色跟 《发条橙》中 Alex 的角色有其共通之处的。两人都是在扮演 Anti-hero 的角色,两人皆为他们的任性付出了严重的代价,但相比之下 McMurphy 的遭遇就更令人筘腕叹息。有一种黄色包装,条状的香蕉味香口胶叫 Juicy Fruit, 在戏中竟然让 McMurphy 知晓了巨人的秘密。而善良的巨人啊。。。你的温柔的心,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呢?


5.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到底影像暴力的界限在哪里?《发条橙》绝对可以作为标准的讨论蓝本。主角 Alex (Malcolm Mcdowell 饰) 在入狱之前率众群殴流浪老人、闯民宅强奸妇女、最后还犯下令人发指的杀人罪(凶器是竟是。。。唉,还是别说了!)要说罪无可赦也不算过分,但如果你看过这一部电影,到了最后还是会同情他的。杀人填命还算容易辨出个所以然来,可Alex 所受的刑法是否合理则是在难以定案了。


导演 Stanley Kubrick 及原著作者Anthony Burgess为了当时社会对此电影的反弹吃了多少的苦头:影片被停映、书本被查禁、导演受死亡威胁、狂迷模范当中情节犯案。单单这些事迹就可看出此电影的具争论性及观看价值。


多年前我试读同名原著实在是有够吃力,因为原著中作者结合了俄文及英文创造出一种混种叫 Nadsat 的新语言来写小说。不久前再度尝试时,先从网上下载一份 Nadsat 的生字注解,边看边查竟让我看完了整本小说,令我对《发条橙》重新孕育了很多更深层的疑问。罪与罚之间,真的可以做到 A Pound of Flesh, No More No Less 吗?艺术创作及社会责任的平衡到底如何拿捏?这一切我们都没有答案。


好电影不会看不起观众,它们会让你不断重新评估现有的价值观,只要你有勇气去质问。至于能不能得到一个确实的结论,那已经是不再重要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