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9, 2010

观影记(一):EASY RIDER -- PART 2

1960 年代的美国,是个事件密集到沸腾那种程度的地方。黑人人权运动、越战及反越战、登陆月球、古巴危机、Martin Luther King 及 Kennedy 总统遭刺杀身亡、Woodstock 摇滚节、嬉皮士文化、性爱及毒品泛滥的年代。在剧变中,美国电影界也经历了改朝换代,出现了一群反机制叛逆不受命的天才型导演。这群人深受法国新浪潮导演如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高达 (Jean-Luc Godard) 的影响,擅长于低成本制作,多着墨于人性的荒谬及灰暗面,于题材选用的大胆程度上达到了一个巅峰。


(Jean-Luc Godard,高达)

在昏暗的戏院中,道德标准被一再被质问剖析解构推翻,这些导演们都不甘心于售卖纯粹感官上的娱乐,他们贪得无厌,自大得可怕,吸毒磕药滥交生活颠三倒四自觉是上帝。但是他们不会看不起买票进场的观众,他们要你思考思考再思考。很多问题都不会有答案,世俗所谓的道德标准充其量只是权宜之计,脆弱得很。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少,但愿意承认而有勇气说出来的屈指可数。我向来喜欢有勇气又有才华的人,也不喜欢人家当我是傻瓜办,所以这些 60 至 70 年代的电影就是我的杯中茶。


(À bout de souffle 的最新版)


说起 La Nouvelle Vague,就不得不提那为了节省费用而诞生的传奇性剪接技巧:JUMP-CUTS (跳接)。我从中学开始听闻高达的大名,但就这几年才通过 Amazon 购得他的那套 “断了气” (À bout de souffle) 一窥究竟。所谓跳接,指的其实就是弃用传统的 Dissolve 或 Fade In/Out 的技巧,而将不同的场景几乎带有“强迫”意味地直接剪在一起,在连戏上本来是一大禁忌。观众在这里会经历观看上的突兀感,尤其是当导演故意在戏中插入大量暴力血腥或色情恶心的 Jump Cuts在戏中,在观感上会带来一种窒息感,那种不安会残留在观者脑海中,简单来说就是不适合那些上电影院是为了“爽一下”的普罗大众们。但对于我来说,就对味了。反正我从来就觉得,电影观看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至于如果有人因为担心自己会因为看了太多的“不健康”情节而受影响,进而应了*尼采的那句名言的话,我到有一句话回赠你的: "If you stare long enough into the sun, the sun blinds you."



(“断了气” Jump Cuts:光暗前后不协调,但就非常 Stylish)

(对白中译:男问我可以到你那边住吗?女拒绝了。她问他为何这么沮丧,男说没有她活不下去,还想法劝阻她去跟另一个男人会面,然后就开始自言自语,说他自己爱上了一个有着美丽的颈项、胸部、声音、手腕、额头、膝盖,却那么胆小的女生。。。)


个人印象最深有关 Jump Cuts 的电影情节有好几个:Exorcist 里那个被心魔缠绕的年轻神父所看到的魔鬼脸孔;Fight Club 里在旧戏院放映室内 Tyler Durden (Brad Pitt 饰演) 恶搞将色情电影的性器官大特写以跳接的形式强置入其他电影内;Taxi Driver 里面 Travis (Rober De Niro 饰演) 成功邀得Betsy (Cybill Shepherd) 外出看电影,看的伪性教育电影 “Language of Love”里头的那段 Jump Cuts;Straw Dogs 里令我觉得如坐针毡的那些 Rape Scenes 的 Flash Backs;;还有还有就是 Stanley Kubrick 那套经典发条橙 Clockwork Orange 中主人翁 Alex (Malcom McDowell 饰演)被以非常残忍的方式强迫不停观看各种以跳接方式剪辑在一起的暴力及色情片段,背景音乐则是 Alex 最最钟爱的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而下来就是 EASY RIDER 里头的那段用 16 mm 拍摄的 Mardi Gras 及坟场的片段了。


*尼采说:"Be careful when you wrestle with monsters, lest you thereby become one. For, if you stares long enough into the abyss, the abyss also stares into you." 
 (待续。。。)

Tuesday, October 26, 2010

观影记(一):EASY RIDER -- PART 1

光碟启播首三分钟,我有一股想要停机换碟之冲动。真的是太弱了吧。在轰隆声中两辆机车从画面左下方驶入。一群墨西哥牛仔们对着镜头愣笑。接着就是两个主角 Wyatt (Peter Fonda 饰,此君亦为此片的监制) 及 Billy (Dennis Hopper,导演是也) 的“验货”,然后就是交货买单再专手给另一个大户 (由传奇音乐监制 Phil Spector 饰此大茄)。于是他们就发了,然后将一张张的美钞装进塑胶管塞进机车的油槽里 (背景音乐是Hoyt Axton 的 "Pusher"),就开始骑着巨型机车,闯荡天涯。



如果我不是慕名而来,如果我不是早知道这部电影的威水史(1969 年康城影展 First Film Award、美国电影百大、奥斯卡提名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最佳原创等等等等)、如果不是因为我曾经拜读过 Peter Biskind 的大作 "Easy Riders, Raging Bulls",如果不是因为我有过太多太多来自那个年代电影的美好观影经验,如果不是因为我天生自作贱专爱选择调子满半拍的电影来看,如果我听取了那些莫名其妙说这部电影是overrated (既过誉)的那群人的意见,如果不是因为 Jack Nicholson,我想我是无法坚持将它完成的,毕竟光碟囤积太多,客观条件允许我一部又一部片子地换,只要我愿意。


有些电影是圣诞树,情节人物之丰富令你眼花缭乱,特级效果让我们应接不暇,但完场时步履蹒跚走出暗室重见光明的那一霎那,会让你觉得很 hangover,双目疲累不堪,此时你有点后悔又想快点回家,惊觉自己怎么会做出这么愚蠢的决定竟然花钱花时间买来了那么多的空虚。


但有些电影则不同。飞车吊威也格斗的情节欠奉,节奏是龟速行进,导演像是在与观众玩一场耐力游戏,一副问你死未的嘴脸。但是,说起来就怪了,剧终的那一刻你却异常兴奋,体内村有一股力量蠢蠢欲动,甚至想倒带再来多一个Round。这种亢奋有另一特点,它是非常隐性的,你像是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不会太过急着与他人分享,反而喜欢自个儿细细回味,想要将片中触动到你的那些极光片影反复咀嚼, 来日若有机遇与它再重逢,心里洋溢的就是那个“我记得你啊”的那个温暖。


EASY RIDER 这部上个世纪的电影虽说已是年代久远,却又让我再一次体认了一个道理:所谓经典,就是挨得住时光煎熬的那一小撮人事物。41 年前的电影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又怎能在时间的洪流中立足?所以,观看此类的电影是我们就得学习谦卑,不要那么快就下结论,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之后再说吧。


(从左至右:Billy,Wyatt,  Hanson)

我并不能够明确指出我从片中的哪一部分开始看出趣味来。两位主角不断地骑着重型机车,镜头里竟是那些蓝天白云,黄沙滚滚的荒原及一望无际的连绵山脉,途上四处可见废置的木屋,寂寞的加油站,落后的小镇住宿及咖啡馆,还有那一段又一段的桥。Wyatt 沉默; Billy 浮夸。同途欲又陌路。两人从洛杉矶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东,目的地是 Louisiana 州的 New Orleans,一心要赶上Mardi Gras 这个庆典,但是从一开始 Wyatt 就是那副心事重重的尊容,非常的 Out of Place,但比起 Billy 的那种要命的闹劲,Wyatt 就是片首的灵魂(直到中段时饰演潦倒律师 George Hanson 的 Jack Nicholson 登场为止),我观看的时候就一直在留意他说的每句对白。戏中他善良有礼貌,对人诚恳,迁就朋友,不强求他人,对于旅途上所见之一景一物,眼神总是那么的温柔,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那些疆土上古老的灵魂。


两人在途中结识了一群远离喧嚣都市想要在偏远地带开始新生活,以种植为生的的嬉皮士们。其中有一幕,镜头从一张又一张疲惫的脸游走,最终停留在一个瘦小,留着大胡子欲满脸稚气的年轻男孩脸上。这时他以那气若游丝的微弱嗓音,缓缓地念出了以下这一段向上帝祈雨的祷告。 仅是这一幕,EASY RIDER 堪称经典!


We have planted our seeds.
We ask...
...that our efforts be worthy...
...to produce simple food...
...for our simple taste.
We ask that our efforts...
...be rewarded.
We thank you for the food we eat from other hands...
...that we may share it with our fellow man...
...and be even more generous...
....when it is from our own.
Thank you for a place...
...to make a stand.
Amen.

(待续。。。)

Monday, October 18, 2010

印象记 (七): THELONIOUS MONK

曾经在与年轻人共车时经验如下:车里播着古典乐,可能是贝多芬莫扎特或肖邦(已经算是“轻”古典),年轻人甫一上车,就------ 嚷嚷着要换碟?没有啦,年轻人都很尊重(或畏惧?)我这个老者。最客气的就是一声不吭地呆坐,比较相熟的就会好奇/好心地问道:听酱的歌,你不觉得会打瞌睡咪?语气中蕴涵着三分不解五分调侃一点五分好奇零点五分关切。我会怎样反应?哈哈我能怎样反应,下次不要载他/她就是咯。没有没有,我的反应不会是即时的,在事件现场最多在语塞之余来多一个苦笑,无谓跟你 Clarify 和 Justify,因为人生有很多事情都非一时三刻能说个明白的。短短的一段车程,我又有何德何能为他者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番?最多下次在他/她上车前赶紧换上一个陈奕迅或周杰伦或梁静茹流派的,大家开开心心,何乐而不为?


有一些音乐是适合一个人的时候聆听的。要将那股兴趣“熬出来”需要花很多时间,聆听的过程要“完整”才能理解筒中的滋味。何谓“完整”?举个例吧。贝多芬的任何一首钢琴奏鸣曲都动辄得耗上15至20分钟才能听完,在日常生活中要你正襟危坐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专心听 CD 堪称不可能,但我们生长的时代比较特别,其中较新颖的日常活动叫做塞车。既然这个事情在短期内都不会获得解决,那么大家不如在塞车的当儿找些活儿干,个人认为其中一种最 enjoyable 的活动就是听听这些平时不太可能静下心来聆听的音乐,诸如俗称晦涩难明的古典乐或爵士乐。


(It is the best of times; it is the worst of times)

听这种音乐的方式有很多,个人推荐若你是古典乐初哥,则可选择你喜欢的乐章重复播放(可先从“Adagio 柔板”或“Largo 行板"的部分听起),不需要将一首交响曲或协奏曲从第一乐章听到第四乐章去。那样你就可以循序渐进地依自己的脚步来一探其中的趣味。但有些交响曲 (Symphony)是不能这样听的,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因为乐章与乐章之间环环相扣,那种古典乐是拿来“飙”的,是 One Hell of a Ride! 那就只有从头听到尾才能得到最大的感动了。


(Carlos Kleiber 的经典名盘:贝五及贝七)

还有,听这些音乐的音量一点要。我又问你:在哪一个空间是你能够为所欲为,音量开再大也不会影响他人的?当然又是在车上了。君不见在我们熙来攘往的都市公路上,绝大部分的车子里都只是单人驾驶吗?在堵车路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在自个儿的孤岛上做着自己的事,虽然发呆或挖鼻孔占了99.9% 。听交响乐音量一定要大,筒中原因不难明白,这一刻的  pianissimo possibile (最弱音)在一瞬间可转为  forte possibile (最强音),这种程度的波动如果音量太过斯文,你就听不出它的起伏,那就干脆听流行歌曲或电台 DJ 胡扯好了,反正就是要个背景音乐/Noise 而已。年轻人多爱戴耳机,拿来听动感太大的古典乐是蛮危险的事,因为太大的音量会对耳朵造成伤害,但没关系,可以选择比较轻的古典乐诸如肖邦的 Mazurkas/Waltz/Nortunes 或巴哈的 Goldberg Variations/ Partitas/ Well-Tempered Clavier 之类的钢琴小品来听,就算是边做功课边听也可以。

话说回来,令你昏昏欲睡的音乐就是不好的音乐吗?


(是的,坐在孩子的玩具车上拍专辑照是他的主意。)

我到觉得有些音乐实在太适合小睡片刻(尤其是睡午觉时)聆听了。记得多年前在艳阳高照的夏日午后,在老家酷热难耐的房里反复听着 Thelonious Monk 的 1957年Riverside “Monk's Music” 版本的 “Crepuscule with Nellie" 而入眠,在半梦半醒之间竟然有得到了一种顿悟,醒来那一刻浑身是汗,心情无比振奋。一首听似简单,写给其妻子Nellie的曲子(Crepuscule 意为暮光),Monk的弹奏缓缓道来,那种感觉是什么这些年来我一直无法去确认出来,直到最近我翻看Thomas Fitterling 所写的“Thelonious Monk -- His Life and Music",我才悟出那股醍醐味来。是酒精吧?歌里有酒精的味道。Monk 有一个习惯,他弹琴时都会备上烈酒一杯,于是弹琴就变成了有了打醉拳的意味在其中。何时出招没能说个准,但就都击在要点上。到了演奏的中尾部,一众铜管乐手 Ray Copeland (trumpet)、Gigi Gryce (alto sax)、Coleman Hawkins 及 John Coltrane (tenor sax)跟着合奏的时候,这时候录音室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大家交换了一个眼色,心中暗付:一起陪 Monk 玩玩吧。于是大家的眼光紧盯着坐在钢琴后,双目半闭半和的那个天才,小心奕奕地吹下去,生怕惊醒了Monk,直到最后一个音。此时残音环绕,大家却仍然维持着原来的姿势,乐器未敢搁下。


这时,Monk 微微张目,拿起他的那半截香烟,呼噜呼噜的抽了起来。。。


这样的一种令你昏昏欲睡的音乐有什么不好?

Tuesday, October 12, 2010

印象记(六): THELONIOUS MONK

我们这个热带雨林国家对爵士乐存有以下普遍误会:


1。爵士乐就是 Saxophone / Kenny G / Dave Koz。
2。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当女演员穿着浴袍站在浴室门口向男演员抛媚眼时的背景音乐。
3。有钱人在婚宴酒席用以取代卡拉 OK 的音乐,so that 比较 Claasssss 一点。
5。有时候去酒店吃 Buffet 时经过酒店大堂会听到的现场演奏,但不肯定是不是。
4。有文化的人 / 有钱人才听的东西 (在这点上古典音乐牵连更深)。


不知者不罪,音乐聆听上的习惯本就与一人身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的南洋生活,本就压根儿与爵士乐扯不上关系。在这里一个城市人的消遣方式也不会太过要求,大家将知足常乐的哲学贯彻在生活的每一层面,包括娱乐。所谓开心,就是假期要多工作要少每年出国旅行至少三次周末看看盗版光碟饭后来一些 Astro 每个星期到 Mamak 报到喝茶至少五次知道哪里的鸡饭最好吃哪里的日本自由餐最抵食以及拥有 IPod IPhone4 ITouch IPad 各一台每晚FaceBook Msn 迅雷一番。


JAZZ? WHAT JAZZ?

(Monk 是少数曾经登上 Time 杂志封面的爵士乐手。)

关于 Thelonious Monk 这个爵士怪胎,有两段记忆是不可不谈的。一段是与村上春树这个日本作家有关,另一段是与睡午觉有关 (?) 如果你跟任何一个7子辈的“文艺”青年提起村上兄,他们的瞳孔肯定瞬时放大,眼圈一热,呼吸心跳急促起来。听风的歌1973年的弹珠玩具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发条鸟年代记海边的卡夫卡1Q84,是进入我辈村上记忆的通关密码,也是激发我们的肾上腺素的关键词。至目前为止,个人收藏的村上作品超过 30 本(皆为中或英译本),从十四岁读到三十四岁,而因村上的书大量提及爵士乐及古典乐,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被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兴趣,那时候哪有计较懂不懂的,读了就留下了印象,纵使那些音乐暂时听不到,在心中却存了档,变成了将来的 target listening,形成了既是消闲又是学习的混种目标。来日真正听到这些音乐时,所牵起的就不是纯粹的听觉享受,内里渗杂的是那种 “哦。。原来是这样子的。”的领悟,以及终于知道村上兄的意思了的那种心中满满充实的感觉。




在村上那本《爵士群像》中,他是这样子描述Monk的音乐的: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被 Thelonious Monk 音乐的声响宿命性地吸引。每次听见 Monk 那种独特凸出 --- 从奇妙角度有效削凿坚硬冰块 ---的钢琴声时,我就想道 “这就是爵士乐啊”。甚至因此而得到温暖的鼓励。
Monk 的音乐顽固而优美,具有知性的偏执,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但出来的东西都非常正确。那音乐非常能够强烈说服我们的某个部分。如果用比喻的话,就像毫无预告便忽然现身,並在桌上咻地摆出什么非常奇特的东西,然后又一声不响地消失无踪的“迷样的男人“一样。
单看村上这一段话,我们实在是无法体会 Monk 音乐的那股氛围的。直到后来我听到 Monk 的那些钢琴独奏时,我才真正体会到那句 奇妙角度有效削凿坚硬冰块的意思。与传统强调指尖的技巧不同,Monk 的钢琴弹奏会用上指掌肘无所不用。那种效果就像是完全不懂钢琴的人将整根手指压在在琴键上时所制造出来的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但与 Monk 不同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非常正确的境界。那种一听就知道是Monk的节奏,非常地“思考”型,像在讥笑听者:你听不懂是你没有慧根,不是我的问题。



Monk 的名曲:'Round Midnight (若你听过Miles Davis 的演奏版,你就会知道Monk对他的影响有多深。)

在旧照片里所看到的孟克本人,半闭着双眼,嘴角叼一根香烟,带着各种奇怪的帽具,蓄着茂密的山羊蓄,一副室外高人状。在真实生活中,Monk就整天守在他的Steinway前,琴架上的烟灰缸烟蒂堆积如山,不断耐性的弹着他那些名曲,跟后起之辈作音乐上的交流。这些后辈包括之后扬名于爵士界的 Sonny Rollins,Miles Davis,John Coltrane 等人,而 Monk 的夫人 Nellie 则会帮忙照料这些客人的吃的喝的。Sonny Rollins 从 Monk 那里学会了即兴演奏必须紧贴着主旋律的准则,Miles Davis 则学到了为演奏留白的艺术,而Coltrane,则大量吸取了Monk的那套 Chord Changes。对于提点新人一事,Monk是从来不腻赐教的,可是他的个人的崛起却是经历了无数地坎坷。这就留待下集分享了。